本年度調查了基金個人投資者的風險態度。有74.4%的投資者愿意承擔適中風險、穩健收益,還有14.9%的投資者愿意承擔高風險、高收益,上述兩個比例在2017年分別為70.9%和9.8%,均有所上升。8.9%的投資者只愿意承擔低風險、低收益,有1.9%的基金個人投資者不愿意承擔任何投資風險,上述兩個比例在2017年分別為14.9%和4.5%,均有所下降。說明投資者整體愿意承擔的風險在2018年有所上升。
54.3%的基金投資者的配偶愿意承擔適中風險、穩健收益,17.0%的基金投資者的配偶希望承擔低風險、低收益。而愿意承擔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人的配偶占比僅為10.4%。上述三個比例在2017年分別為52.8%、20.4%和7.0%,2018年投資人配偶愿意承擔的風險也有所上升。
本年度調研了基金個人投資者購買金融產品時是否考慮產品風險與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問題。結果顯示,有93.8%的投資者會考慮這一問題,其余6.2%的投資者沒有考慮。2017年考慮和不考慮的投資者比例分別為90.0%和10.0%。
2018年,78.7%的投資者出現焦慮的最低虧損比率低于50%,比2017年的81.1%略有下降,說明投資者感到焦慮的虧損閾值有所提升。其中,9.4%的投資者出現焦慮的最低損失比率低于10%,相較于2017年的15.9%下降6.5%,36.5%的基金個人投資者在虧損比例達到10%-30%時會有明顯的焦慮,而32.8%的基金個人投資者在虧損比例達到30-50%時會出現明顯的焦慮。與之相反,有6.9%的基金個人投資者表示不會因為投資損失而出現情緒焦慮。
64.5%的基金個人投資者都將“獲得比銀行存款更高的收益”作為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其次有12.6%和12.4%的投資者投資公募基金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儲備”與“養老儲備”。2017年上述三個比例分別為65.9%、16.5%和10.2%。
調查結果顯示,40.5%的基金個人投資者未設立止損,這一比例比2017年的43.5%下降3個百分點;29.8%的基金個人投資者雖然設立止損,但未嚴格執行,這一比例在2017年為25.8%;僅有29.7%的基金個人投資者既設立了止損標準,又能嚴格按照止損標準執行,與2017年的30.7%相比略有下降。
偏好高風險高收益的基金投資者更加注重止損的設立和執行,這可能與他們的投資經歷相關。45%的高風險偏好基金投資者表示能夠嚴格執行止損標準;雖然設立止損,但未嚴格執行的占25%;其余29%的高風險偏好基金個人投資者未設立止損目標。
本年度調研了基金個人投資者是如何做出投資決策。有61.0%的投資者自己分析決定,另外分別有17.2%、13.5%的投資者是根據網上和媒體的投資專家的推介、朋友推介或跟著朋友投資。還有6.3%的投資者接收專業投資顧問輔導。上述四個比例在2017年分別為60.8%、15.0%、16.2%和5.1%。
根據調查結果,互聯網和銀行理財經理依舊是基金個人投資者獲取金融投資信息的主要方式,分別有36.3%和25.1%的投資者將互聯網和銀行理財經理作為獲取投資信息的首要渠道,2017年上述兩個渠道的比例分別為23.3%和24.5%,2018年互聯網的比例超過了銀行理財經理。其他主要的信息獲取方式包括:報紙雜志(12.6%)、手機媒體(10.1%)、電視(8.1%)、親友同事(4.7%),2017年上述渠道分別占比16.7%、9.2%、12.9%、7.5%。整體上,2018年投資者了解金融投資信息的方式向線上轉移。
2018年,有70.9%的個人投資者以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作為主要交易方式,較2017年的68.8%和2016年的40.8%進一步上升。與之對應,2018年有17.4%的基金個人投資者以個人電腦作為主要交易方式,占比比2017年的18.6%下降1.2個百分點。“移動”買基金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個人投資者交易基金時主要的交易方式。
調查結果發現,有98.96%的投資者使用過互聯網或移動終端購買基金產品,這一比例在2017年為97.7%。其中,94.56%的投資者認為互聯網或移動終端渠道更方便、用戶體驗好,2.38%的用戶認為這些購買渠道的產品選擇多、收益率高。
調查結果發現,在通過互聯網購買的基金(除了寶寶類貨幣市場基金產品之外)中,47.3%的基金個人投資者最主要的購買對象是股票型基金(不含指數基金),比2017年的66.1%下降18.8%;19.0%的投資者最主要的購買對象是指數基金,比2017年的11.4%有所下降。有3.8%的投資者不購買除了寶寶類貨幣市場基金產品外的其他任何產品。
有56.5%的投資者認為自身與基金管理公司之間是契約關系,基金管理公司應按基金合同管理投資者的資產,而投資者則承擔相應投資風險并享有投資收益,這一比例在2017年和2016年分別為44.8%和35.2%,進一步上升了11.7個百分點。22.2%的投資者認為自身與基金管理公司之間是經紀關系,基金管理公司為投資者提供投資的通道,比2017年上升了4個百分點。9.4%的投資者認為自身與基金管理公司之間是保證關系,基金管理公司應當保證投資者的投資保值和增值,這一比例比2017年進一步下降。2.2%的投資者認為自身與基金管理公司之間是儲蓄關系,基金管理公司應保證投資者的本金和利息,這一比例比2017年下降4.6個百分點。但仍有9.8%的投資者不清楚自身與基金管理公司之間是什么關系,這一比例比2017年的19.3%下降9.5個百分點。
2018年的調查數據表明,48.4%的投資者信賴基金,并將繼續以基金投資為主,這一比例比2017年的38.9%上升了9.5個百分點。39.0%的投資者認為基金投資沒有明顯優勢,比2017年的41.5%下降2.5個百分點,還有11.6%的投資者認為基金業績不佳,1.1%的投資者明確表示不再相信基金投資。因此,相比于2017年,2018年度調研結果反映的是,更多的投資者選擇信任基金,更多的投資者認為基金具有優勢。
27.8%的投資者在購買基金前不會閱讀招募說明書,這一比例相比于2017年的31.7%進一步下降了3.9個百分點。其中6.5%的投資者因為看不懂而不讀,21.3%的投資者因為內容太多、不知道看什么內容而不讀,這兩個比例在2017年分別為11.5%和20.2%。58.8%的投資者在買基金前會在一定程度下閱讀招募說明書,其中12.5%的投資者在銷售人員的指導下看,另外46.3%的投資者有時候會看,但不知道看什么內容,這兩個比例在2017年分別為11.8%和45.3%。整體而言,看招募說明書的投資者比例有所提高。
從2018年的調查結果看,30.6%的投資者最關注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資產配置及收益分配條款,25.7%的投資者最關注基金交易方式及費用。其中,最關注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資產配置及收益分配條款的投資者比例比2017年的29.2%進一步上升了1.4個百分點。另有12.5%的投資者關注基金持有人的權利和義務,這一比例比2017年的15.0%進一步下降了2.5個百分點。關注基金管理人及基金托管人的權利和義務為16.2%,這一比例較2017年的17.1%略有下降。對基金業績的比較標準和資產配置及收益分配條款的關注度的提升說明投資者的理性程度可能有所提升。
59.3%的投資者認為目前基金的費率偏高,這一比例在2017年和2016年分別為57.5%和56.2%,進一步上升了1.8個百分點。其中,19.8%的投資者認為目前基金費率太高,認為目前的基金費率較高的基金個人投資者占39.5%。有34.8%的投資者認為目前基金費率是合理的,比2017年的28.3%同樣有所上升。此外還有5.9%的投資者不了解相關費率。
關于基金費率,57.2%的投資者更偏好浮動費率,比2017年的51.9%進一步上升了5.3個百分點。